海南:认识儋州东坡文化,感受儋耳古城魅力
海南岛是中国的第二大岛,在这个岛上的西北部有个城市名叫儋州,这里的人们爱好吟诗作对,民间也有许多诗社,因此儋州素有“诗乡歌海”之称。那么为什么这里的人民爱好独特,都追求诗歌的文雅呢,原来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有关。
苏东坡是我最仰慕的古代文人之一。海南儋州东坡书院早有耳闻,我一直想去那里参观。日前几位好友结伴去三亚,终于有机会去东坡书院一睹其风貌。
东坡书院远在儋州,从三亚往北大约300多公里。一早出发,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,谁知下了高速,那路就崎岖不平了。一路颠簸,几经周折,当眼前出现东坡书院长长的白色围墙时,已是中午12点多了。
书院坐北朝南,门匾“东坡书院”四字,为清代举人张绩所题,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院内古林繁茂,群芳竞秀,亭台楼榭,鸟语花香。
迎面的一池清水波光涟漪,睡莲点点,池塘上的石板桥直通载酒亭。载酒亭绿瓦重檐,典雅精致,高悬的横匾上刻有“鱼鸟亲人”几个字,意为东坡远谪海岛,唯鱼鸟是他的亲人。
载酒堂是苏公讲学、会友之地,也是书院的主体建筑。书院大殿立有苏公与儿苏过及好友黎子云的塑像。黎子云何许人也?
据介绍,北宋绍圣四年,东坡抵儋不久,便与州官张中同访乡绅黎家,交往甚欢,有诗云:“总角黎家三四童,口吹葱叶送迎翁。莫作天涯万里意,溪边自有舞雩风。”黎子云为方便东坡讲学和聚客,不顾家境清寒,与众友生提出为东坡“醵钱作屋”。东坡感其盛意,欣然同意,取《汉书·扬雄传》中“载酒肴从游学”典故,命此屋为“载酒堂”。
载酒堂两侧,刻有名人郭沫若、邓拓、田汉等题咏的石碑13座,后面墙上有两幅石刻,右为明代名儒宋濂所题,左为明代画家唐寅所画的《坡仙笠屐图》,画面上的苏东坡头戴竹帽,脚穿木屐,高卷裤管,在村路上顶雨急归。
东坡书院大门左边立有苏轼书碑: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恵州儋州”。黄州、恵州、儋州均为东坡被贬迁之处,但都成为苏公建功立业之地。
书院的西园是花圃,东坡铜像高高耸立,绿荫环抱。清瘦而儒雅的东坡手握书卷,脚踏芒鞋,目光望向远方。仰望东坡铜像,心中升腾着深深的敬意。
苏公是一个诗、文、书、画无所不能、异常聪慧敏锐的文艺全才,受到后世文人的追捧。他的才艺和人格完美统一,他忠君爱国,满怀抱负,谨守儒教,关注民生,无论到哪里都做出一番让后人赞赏的业绩。
尽管他内心充满着悲痛,“世事一场大梦,人生几度凄凉”,他也有士大夫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心理,求超脱而未能,欲排遣反戏谑,奉儒家而出入佛老,谈世事而颇作玄思,但他的伟大正在于能身处逆境,不断地自我修正,随遇而安,表现出常人难以忍受的坚毅。
东园有一口千年古井,我们轻轻地提起一桶井水,用清澈甘甜的水洗洗手拍拍脸,欲沾点苏公的文气。古井是我在书院见到的唯一古物。书院内还设有东坡生平事迹和才艺展览馆,供游人参观凭吊。
苏公在儋州的时间才短短三年,但在儋州传播中原文化,劝导民族团结,崇尚科学,施药救民,传授先进耕作方法,办学授业,造就一批学人才俊,功不可没。
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符确为苏轼培养的得意弟子,仅宋代,海南先后产生了12位进士,使“蛮荒之地”放射出文明的礼花。
“我本儋耳人,寄生西蜀州”,苏公那让海南父老乡亲感动千年的诗句,一直在我耳边回响。是啊,大道致简,一个心怀百姓的人,百姓不会忘记他。
另外,在东坡书院只要你能背诵3首苏轼的诗词就可以免门票。
儋州本地居民在苏东坡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下,爱好吟诗作对,流传至今。儋州民风淳厚粗犷,古风犹存,儋州不仅有诗歌的文雅,民歌种类也繁多,其中儋州山歌和调声最为盛行。
在每年的正月十六和八月十五,儋州中北部地区的男女青年们,就会穿着统一的服装,汇集山坡或沙滩,举行赛歌会。
山歌多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生活的赞美。儋州的调声节奏鲜明,旋律流畅而活泼,为群众喜闻乐见,其“儋州调声”,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儋州调声以其节奏铿锵、轻捷明快、抑扬有致的韵律风格和委婉缠绵、精致秀美、悠扬动听的曲调特色,赢得当地普遍群众和青年朋友们的关爱和参与,也令许许多多的外地各界人士陶醉流连……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》的词作者田汉先生曾经盛赞儋州调声是:“中国乐坛的一朵奇葩”;著名舞蹈家陈翘深有感慨地说:“我到昆明看过泼水节,那里有舞无歌;我也到梅州看过歌会,那里有歌无舞;你们儋州调声有歌又有舞,歌舞相融,真是全国少有。”
作为海南民间艺术传承的载体,儋州调声是海南儋州地区一种由年轻人用方言演唱的情歌,极具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凭儋州人的这种“狂”劲和“痴”情,真可以说是他们一生一世都活在调声山歌之中了!当地黄先生说“调声啊调声,调声就是我们儋州人共同的——DNA、迷魂药、粘合胶、兴奋剂”,哈哈!
儋州调声是青年男女为了互诉衷肠而自发开展的对歌活动,它的创作方式多种多样,取材背景广泛,内容丰富多彩,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想在什么时候演唱,想到哪里去演唱,随时随地都可以。
调声曲子都没有曲名,歌曲亦无歌名。按照汉族民歌体系来分类,调声属于“小调”体裁,唱词优雅,节奏规整,旋律明快,适于随歌起舞。
儋州调声不强调歌唱技巧,更多的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曲调的传唱。经过几遍反复练习就能学会一首新的调声歌曲,而新的调声也是根据传统调声发展、修改而来的。
这种在旧曲调基础上即兴的、随机的发展是儋州调声新作品实现的主要方式,歌词的即兴性是调声的最大特征。后来人们把劳作间流传的“车水歌”旋律编排进去节拍鲜明的舞蹈节奏和情绪昂扬的音调进行集体对唱,进而形成了比较集中的调声活动。
早年间有“夜游”活动、“调大坡”,现在则是在各种农历节日、婚庆、集市上比较常见。2001年起每年举办的儋州调声艺术节就是展示和推广调声的大舞台。
发展至今,儋州调声逐渐糅合了很大现代音乐的元素,甚至是外国歌曲的精华。而调声的内容也涉及到商业、旅游等宣传方面,这一类的调声被作为儋州的文化名片,积极地推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。
儋州这片古盐田有750亩,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,传说是从福建莆田迁移而来的盐工所造。原始的做法就是将海水灌入盐田,经过太阳暴晒,留下海盐的结晶体,在去过滤、提炼后才能出来食用盐。
福建莆田迁移而来的盐工们就地取材,将海边大片的天然火山岩石削去一半,凿成无数浅浅石槽,像一方方砚台比肩伫立,因石而异,大小高低错有致地分布镶嵌在一垄垄、一块块的盐田周围,有些上面还雕凿着古朴的文字,据说总数达6800多槽,蔚为壮观。
平时在石槽中注入经过滤后的海水,海水涨潮时海水也会自动漫入这些石槽,让烈日曝晒成盐。
据说盐田村仍有30多户盐工,每天都在这片盐田上沿袭着1200多年来的老方式劳作。这儿供奉着他们晒盐制盐的始祖。每天来这儿旅游的人员还真不少,观看欣赏这里的千古奇观。
路边也有卖他们自制的食盐,5元一袋的大块盐在超市是看不到的,还有卖埋在盐里的鸡鸭蛋,据说盐里发热,在盐里埋多长时间就熟了。可惜我们尝后,只觉得热乎乎的,没有一点咸味。
千古盐田,凝聚了多少代盐工的聪明智慧、艰辛不易啊!
第一天:海口→光村雪茄风情小镇→铁匠黄花梨手工艺品村→千年古盐田→东坡书院→鹭鸶天堂景区(爱尚玫瑰园)→蓝洋温泉度假区。
第二天:从入住酒店→松涛天湖云雾谷风景区→海南热带植物园→石花水洞地质公园→力乍村→返程。
第一天:三亚→东坡书院→铁匠黄花梨手工艺品村→千年古盐田→光村雪茄风情小镇→鹭鸶天堂景区(爱尚玫瑰园)→力乍村。
第二天:从入住酒店→松涛天湖云雾谷风景区→蓝洋温泉度假区→海南热带植物园→石花水洞地质公园→返程。
儋州的美食如同它的诗歌一样同样令人回味,比如海南最为出名的儋州洛基镇的粽子,味道特别香美可口的儋州地方风味小吃长坡米烂,肉质细嫩的松涛鳙鱼,还有一种独特的滋补营养食品——光村沙虫。